“养底气”与“接地气”
在文艺创作中,我们常常讲要贴近生活,直面现实,多接地气,我个人理解接地气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的创作观,不追求表面形式,重视内在的修养与传承,想接好地气,首先要有“底气”。当前诗词创作的繁荣有目共睹,但繁荣面前为什么缺少名篇佳作作品,这是什么原因?我觉得是缺少传统的滋养和内涵,许多创作者刻意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,有些作品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,何谈精品,就这说说底气不足。好作品不是靠亮丽的词汇口号,好诗词也不是仅仅光讲究格律平仄就可以了。古人作诗,一草一木,一言一行皆能妙笔生花,看似信手拈来,却往往蕴含人生大智慧,能把简单的生活写的辽阔深远,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苍穹、有家国。古人自幼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洗礼熏陶,传统让他们有了十足的文化“底气”,所以在创作中更易接上“地气”,写出传之千秋的名篇佳作就不足为奇了。
要接地气先养“底气”,就是要学会敬畏传统、学习传统,多读经典,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。要把先贤的文化智慧化于心融于心,要树立精品创作意识,重视质量,不偏面求数量,要学会用“底气”养“地气”,用传统补生活。
党的十九大提出“文化自信”,对我们诗词家而言要有创作自信,创作自信由何而来?底气也!请广大诗词的创作者心怀传统,敬畏传统,敬畏生活,养足底气,更能接上地气,这样才能创作出留得住,传得久好作品。